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洪蘭: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

  一位媽媽說,為了找出孩子的潛能,她每天加班賺錢,送孩子去上才藝班。每個月3萬元學費,她花了8年,孩子仍找不出特別的興趣。她問:「還要多久,興趣才會出現?興趣定型後,能改變嗎?」
  人的興趣一直在改變。1995年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就是幾經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他有個朋友更厲害,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大學一年級念機械工程,後來覺得工程太呆板,轉去念物理,又發現他最愛的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所以轉修數學,又覺得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所以轉去念藝術,又轉去念建築。建築既是藝術又是科學,建築設計要用到物理和數學的知識,建築藍圖的繪製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但是他又發現,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建築師的理想,反而要聽雇主的意見,覺得很挫折。他發現對建材所表現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所以轉去念材料科學。兜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工程,但是這經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畫專家。他知道造型的美感、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工作者的心情,因此開始做綠建築。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彼得學鋼琴中斷過4次,他說心中一直有個聲音纏繞著他,但不知道是什麼。他吃不下、睡不著,只好從史丹佛大學退學去尋找,最後成為音樂家,並與父親在洛杉磯演出。他父親開玩笑說自己是來「驗收鋼琴學費的投資成果」。可見父親也花了不少錢。
  人的興趣是要花時間去尋覓的,它可能隱藏在很多面具之下,但只要是真的,終究會浮現出來。反而是出現後,人不見得有勇氣去走這條路,因為往往不容易走;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喜歡走阻力最小的路。
  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吳季剛成功最大的功臣是他母親,她有勇氣抵擋閒言閒語,保護吳季剛走跟別人不同、卻是他衷心喜愛的路。

(天下雜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