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霸凌定義放寬 有欺凌就算

  全國750所國中校長齊聚,在新北市參與「全國國中防制校園霸凌動員行動」會議。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霸凌定義要放寬,也呼籲校長老師不要怕,不過校園還是要落實零體罰。雖然國中處於身心狂飆期,校園還是要用正向管教輔導偏差學生。
  目前評估霸凌行為的四個定義是兩造勢力對等、長期反覆、具有故意傷害意圖、造成生理或心理上侵犯的結果。外界批評太嚴苛,吳清基宣布,只要有欺凌行為,兩造勢力對等、具有故意傷害意圖、侵犯身心,造成生理或心理上侵犯就算霸凌。
  吳清基也感謝媒體把新聞做大,讓大家重視霸凌問題。法務部也指示,在各校設置局巡邏箱,學校通報霸凌不用擔心「家醜外揚」,校長處理得當還會有獎勵。
  「生教組長」必須直接面對霸凌、中輟等學生問題,行政加給又少,許多學校多半由代理代課老師兼任。有國中校長建議,增加導師加給,或適度調整學輔人員待遇,提振輔導人員的士氣。
  台北市重慶國中校長吳文中指出,如果增加導師加給,在導師端就處理好,不必要有這麼多行政支援。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表示,未來軍教恢復課稅後,將有配套措施。教育部也呼籲,行政工作盡量不要用代課老師。
  新竹市長許明財主持市務會議時,同步進行治安會報舉出今年校園霸凌案處理情形,另在執行治平專案、不良幫派組合調查工作,均獲警政署特優評比。他對於教育處召開校長會議予以肯定,期透過三級防制:法治與人權、性別平等觀念宣導,以及案發處理程序,事後輔導工作等,消弭校園霸凌。
  許市長對於教育處在各校推廣全市齊一晨讀十分鐘的成果表示嘉許,相關讀本的選擇,可配合宣導工作,讓孩子有正確的品德操守與待人接物基本態度,包括尊師重道的道統觀念。
  新任警察局長張永仰首次參加市務會議,針對校園霸凌案件,今年共2件9人移送,另一案5國中生欺凌1國小生,因非同校且非在校園內,情節較重,依強制罪移送少年法庭審理。少年隊今年破獲少年犯罪計移送423人,較去年增加107人,以毒品罪增加59人次最多,春風專案勤務158次,施檢易聚集場所1790處,勸導偏差少年780人次,與校外會校外聯168次,查察不當出入場所915處,查獲違規少年132人次。另學校查訪聯繫281次,規劃721班次勤務,中輟生則今年尋獲191人次,尚有22人未尋獲。
  五都教育局長集思廣益,有局長主張讓心理師及社工師進駐校園,也有局長要求將學生生活週記中的「國家大事」改為「學生心情故事」,鼓勵學生與老師交心;還有局長主張串連地檢署、警方,鎖定與校外不良幫派組織有聯繫的學生,建立SOP標準流程,凡及時通報並妥善處理的學校將給予獎勵。
  台中市教育局長賴清標回憶,小時曾因見義勇為被同學打到流鼻血,他鼓勵國中生活週記別再寫國家大事,改寫學生心情故事,讓老師對學生多一點了解,以利於及時處理及因應可能的霸凌。學生似乎存在有事跟老師報告就是打小報告的錯誤觀念,他鼓勵學生有話在生活週記上說。針對特殊個案則引進包括社工甚至警方資源。
  台南市教育局長鄭邦鎮表示,很多家庭該關切的事,沒有管好就會跑到教室演變成霸凌;教室沒處理好就會移轉到法院;法院處理後轉入監獄;監獄出來後又回到社會,霸凌問題應全方位瞭解。應該由心理輔導師及社工師進駐校園。
  高雄市教育局長蔡清華說,將先針對與校外不良幫派組織有聯繫的學生,串連地檢署、警方共同打擊,若加害者是因家庭功能失能,也會通報社政單位介入關心及輔導,還有成績好的欺侮成績差的也是霸凌,都會要求學校通報。教育局不斷灌輸校長通報的觀念,發生霸凌案件並不影響考績考核。
  新北市教育局長林騰蛟說,校園品格教育要積極推動,根本解決之道,則要落實建立友善校園。例如,對學習低成就學生的補救教學、職業試探。
  台北市教育局長康宗虎則認為,應從加強預防、建構友善校園著手,加強增置學校專業輔導人力,提升教師的輔導專業知能,讓老師採正向管教與輔導方式、以愛心關懷學生,並加強中輟生復學輔導通報與復學輔導機制,落實適性教學,以預防及輔導學生的偏差行為。必要時則尋求警政、司法與社政單位協助。
  針對桃園縣八德國中霸凌案,縣府跨局處調查小組經過調查,認定校方有七大疏失,包括行政管理鬆散、未落實通報系統機制、未善用相關支援體系、校內處室橫向聯繫不足,各行其道、制度規章不完備、未全面落實輔導機制、同仁主動積極精神不足。調查報告中最後一項疏失代表縣府認為學校老師也有錯,整個八德國中校方都應為此負責。
  教育部長吳清基強調將比照SARS、H1N1醫療問題每周兩次彙報。
  部分校長建議,應打破校園藩籬,將周邊宮廟、八家將人員納入拜訪輔導範圍,共同導正學生偏差行為。
  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張榮輝建議,台灣應比照英國採取「適當管教制度」,各校邀集校務主管、老師代表、家長代表、社會公正人士,組成管教輔導評估委員會,針對難以管教或嚴重違反校規的學生,經過嚴謹的討論程序後,可進行適度體罰。許多人對「懲戒權」認識不清,但如果有完善配套、嚴謹程序,並受到監督,並無不可,以英國為例,許多校長室旁邊都設有戒律室,一旦委員會決議給予懲戒,可委由校長或指定人選在戒律室執行,對於使用工具、力道都有規定,並非賦予單一老師任意執行。這套「適當管教制度」,也會課以家長罰責,如果學生難以輔導管教,家長必須帶回管教數週,如果學生破壞公物,家長必須賠償或以勞動服務折抵。
  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吳忠泰認為,「適當管教制度」與「針對未善盡親職教育的家長訂定罰責」都是可以討論的方向,但都不是萬靈丹,兩年前曾有立委提案「家庭教育法」第十五條,若家長未善盡親職教育可公布姓名或罰款,如果家長是因工作疏於管教,可處罰企業或雇主,因為擔心得罪家長和企業,目前仍躺在立法院。
  協助教育部草擬「學生輔導法」的宜蘭高中校長吳清鏞分析,目前中小學輔導人力不足,社工更嚴重缺乏,師培教育對輔導知能的培養也比較薄弱。
  精神科醫師透露,人際相處向來是青春期主要的壓力來源,別要求孩子勇敢獨自處理,增加孩子的焦慮、無助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邱顯智指出,霸凌不是新議題,國外研究,約十%的兒童青少年為霸凌受害者;人際困擾是青少年、兒童的主要壓力之一,求診者以國高中生居多,小學約於高年級開始,也會出現霸凌。霸凌是一種攻擊,一個人或是群體,重複、有意圖去脅迫、騷擾或傷害被害人的身體;若重複打鬧,受害人無法逃脫即為明顯霸凌。可分為身體霸凌,例如打、推、踢;語言霸凌,例如取綽號、嘲笑;關係霸凌如排擠、造謠及網路霸凌,核心問題都是攻擊、重複及失衡的權力關係。除了身體、語言的直接霸凌外,國外出現新興名詞「網路霸凌」,加害人於部落格留言責罵、造謠,或透過電子郵件、簡訊攻擊受害人。身體霸凌涉及暴力,多會在當下處理,門診收治的被害人多因語言霸凌或排擠,出現社交、情緒及身體問題,常見狀況包括焦慮、緊張、害怕、悲傷、憂鬱、低自尊、厭食、暴食、自殺意念、自殺企圖;喉嚨痛、咳嗽、感冒、食慾差、易疲倦、頭痛、腹痛、背痛、尿床、睡眠不好。被害人常被同儕認為在身體或心理上居於弱勢,例如有缺陷,個性退縮、懦弱,而加害人個性較為衝動,情緒控制不佳,往往根據以往經驗,學習以暴力解決事情。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受害人應該講出來,尋求協助,家長不要只是鼓勵孩子「要勇敢、要堅強」,反而會造成孩子更加焦慮,也不敢尋求協助。

(中廣新聞網.今日新聞.自由時報.中時電子報)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防霸凌最前線

  教育部被校園霸凌搞得灰頭土臉,提出的策略從制定反校園霸凌法草案,到通報機制和教育宣導,連家庭、社工和警政等單位通通被點名,可以說「人人有關聯,個個沒把握」。
  行政院指示成立跨部會組織來反霸凌,將外界資源引進學校,第一線的教育人員對防霸凌卻可能有心無力。政治大學教育系專任教授秦夢群說,現在老師的管教權幾乎被剝奪,對霸凌的處理除勸告外,沒有其他方法,但軟性做法對短期制止的效果並不明顯。警政、社福等單位雖可協助霸凌,但都是事後諸葛,要解決根本問題,第一線的老師和學校還是關鍵。霸凌還是得由學校先處理,但應賦予某種程度的管教權,否則教師動輒得咎,束手無策,引進社工師則是長期計畫;行為惡劣的霸凌生,則交由警政單位處理。
  霸凌問題由來已久,只是沒有浮上檯面。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張雪梅說,班級裡有各種學生,一定有不喜歡念書的孩子,他們在學校就像坐牢一樣,如果沒得到老師關愛,父母又不理他們,負面情緒不停累積,可能隨時「點燃霸凌的瓦斯」。防範霸凌或許可從小處做起。許多霸凌學生常因得不到關愛和重視,被當作透明人或邊緣人,誤入歧途;「如果有英雄可以當,誰想當黑道英雄」,如果教師能讓學生感覺到被需要、被關心,或許能減少他們霸凌的動機。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林萬億說,對性格上較衝動、缺乏社會溝通技巧或家庭教育失能的學生,還是要由學校進行預防教育,如果能重視學生的問題、盡早協助,才能從小處預防。社工的引進還是有一定功效,對解決中輟生、校園暴力有一定效果,還可協助處理心理衛生、濫用藥物、性侵害、人際關係等問題。

(中央社)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推行零體罰 沒人願兼行政

  一名任教逾十年、從不曾「被霸凌」的教師直言,只要教育部繼續推動「百分百零體罰」,別說優秀老師不想負擔行政職,應該是「只要是老師都不想淌混水」。
  有教師認為,八德國中學務處用代課老師兼任行政職,因組長經驗不足,無法妥善處理、遏阻霸凌事件。但這名教師強調,若把霸凌問題推到「都是因為代課教師頂爛缺」的話,不免以偏蓋全。沒有人敢保證資深老師就一定能勝任行政職,管好學生的重點不在經驗,而在態度。
  有教師認為,教育部「缺乏配套的零體罰政策」,才是助長霸凌的推手。國中小其實有公開的秘密,就是部分老師始終以體罰方式管教。校園經常可見教師舉行親子座談時,公開詢問家長對體罰的態度,如果有人堅持孩子打不得,老師絕對不碰。反之,只要獲得同意,就會在默契下進行合理體罰。
  桃園縣府教育處長吳林輝則表示,現在國中小或多或少有代課老師兼行政職,合乎規定。原因是少子化,各校都預留五%的代課老師缺,而正職老師又不想兼行政職,只能由代課老師兼任。尤其學務處的行政職務,許多老師都感慨「現在學生難帶,又體罰不得」,多不想兼任,因此各校徵選代課老師時,都會附加條件「須兼任行政職」。
  該校導師透露,學生「打不得」,一旦體罰被學生爆料媒體,就會遭到人本基金會與輿論撻伐,影響教師生涯,這也是大家不願兼任行政職的原因。

(中時電子報)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問題學生你踢我撿 學校遭殃

  學校踢出問題學生,未進行總量管制的學校反而遭殃!一所秉持「零拒絕」的國中,去年至今轉入近20名來自高雄縣市各國中的頭痛人物,有人曠課近250節、有人9月至今只到校3天,侮辱師長、毆打同學更是司空見慣。
  教師會理事長劉亞平表示,「高關懷」個案應不受總量管制人數限制,縣市合併後,教育單位應儘速建立處理機制,也應由專業輔導或社工人員介入、協助處理。
  澎湖縣則以快樂讀經、推動品德達人活動,配合禮貌年,由基層教育做起,分別舉行幼托機構快樂讀經示範觀摩、國中小品德達人表揚活動。

(自由時報)

隱匿校園霸凌 最高罰3萬

  縣府召開校園安全會報,縣長劉政鴻要求縣內各國中小教師及行政人員要迅速通報。教育處長彭富源說,隱匿者最重可記大過,最高罰款三萬元。
  彭富源說,受害的學生會導致身體及心靈受傷,影響深遠甚至造成人格發展偏差。依兒少福利法規定,相關人員通報或防範不力可罰款六千元到三萬元,行政處分最重可記大過。

(自由時報)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親情計算題 引大陸網友心酸

  大陸網路上出現一道「親情計算題」,許多在外地工作的網友仔細一算,發現未來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少之又少,一陣心酸。
  「假如你和父母分隔兩地,每年你能回去幾次,一次幾天?除去應酬朋友、睡覺,你有多少時間真正和爸媽在一起?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就算爸媽能活到85歲,這輩子你還能和爸媽相處多久?」
  30歲的重慶女子姚玲在杭州工作,自認還算孝順的她仔細一算,每年回家2次,約10天。除了拜訪親友、逛街,真正在家只有5天,再扣掉每天睡覺10小時,每年和父母在一起僅70小時。她一陣心酸,「就算爸媽活到85歲,我也只能和他們相處兩個月又13天。」
  28歲的山西女子楊瑩新反應更大,因為她每年春節回家一次,只有5天,能陪媽媽的時間大概只有20小時。在今後的歲月裡,能和媽媽一起的時間不超過600小時,也就是25天。她哭著回想兒時的點點滴滴,覺得很愧疚。
  「這樣一份親情帳單確實讓人感動。」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杭州市疾控中心主任趙國秋說,隨著生活改變,現代人孝道缺位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有的人對父母心存感激,卻總是感謝多、行動少、想得多、做得少。「很多人以為給父母買了東西、給了錢就是盡了孝道,而很少去關心父母在想什麼、做什麼。定期看望父母、打電話彙報,聽他們嘮叨,這樣比物質上的盡孝更重要。」

(今日新聞)

校方不甩 警吃案 (桃園)

  桃園八德國中再傳霸凌事件,立委羅淑蕾在立院衛環委員會爆料,該校多名教師陳情,遭學生辱罵、恐嚇,警方疑似吃案,要教師向學生道歉,校方也不處理,已有六十多名教師連署要校長、學務主任下台。內政部長江宜樺回應,絕不容許吃案,校長於家穀指出,警方得知教師也動手,才要求互相道歉,學校也輔導學生與教師溝通。
  因八德國中曾被教育部評為友善校園,羅淑蕾怒斥:「老師活在恐懼中,且有過半數老師連署叫校長下台,根本無法無天!」教育部長吳清基回應,校園霸凌「比想像中嚴重」,但學生不能以「不知會如此嚴重」來卸責。
  爆料教師表示,本月八日,幾名蹺課學生在操場與同學起衝突,前往處理的教師卻與蹺課學生拉扯,對峙近一節課。事後,兩名蹺課學生竟到導師辦公室嗆聲,在場教師拿手機錄音還被攔阻,八德派出所獲報後派三名警員到場,卻要教師向學生道歉,且校長「落跑」拒絕處理。
  於家穀則說,被連署要求下台,他認為是少數教師意見,藉霸凌誇大,抱怨學校沒有明快與強勢處理。並強調該學生有情緒障礙,多次對老師不尊重,要求家長帶回管理,家長也束手無策。
  學務主任王建群則說,霸凌事件一直都有處理,並持續和家長溝通、輔導學生。
  校園暴力真的都發生在「看不見的地方」?八德國中有個「東側門」,是學生「上課打混摸魚、下課打架喬事情」的據點,連八德分局都將此視為巡邏點。門外恰巧有座土地公,因而被老師們稱為「生死門」,就是專門讓學生幹架拚輸贏的地方,全校似乎只有校長不曉得。
  訪問八德國中老師校內的「古惑事蹟」時,一定都會聽到一個關鍵字「東側門」。因位處偏僻,又有座椅與榕樹,就成了藏汙納垢之處。
  一位老師說,東側門除了是學生抽菸、嚼檳榔的地方,更是「解決該解決的事的地方」。例如,月初女學生遭拍裸照事件後,加害者的家長就是在東側門「堵人」,包括校長、縣議員、家長會成員也都趕到現場處理問題。
  就像黑色幽默一般,東側門外約十公尺處供奉了一座土地公,有老師帶著無奈語氣說,「學校發生什麼霸凌事件,問土地公可能最清楚……」所以這座門被稱為經常上演暴力事件的「生死門」;這裡明明是剷除霸凌的絕佳起點,校方卻視而不見,「有心沒心,看這裡就知道。」
  八德國中校長被老師醞釀連署罷免。主管機關桃園縣教育處坦承確有此事,已針對連署老師訪談,逐一釐清欲罷免校長的理由,若校長確有失職,一定會給予懲處。
  八德警分局表示,接到立委羅淑蕾辦公室的公文,指示清查五年來八德國中霸凌報案的紀錄。五年來校方報案的紀錄,只有八月一件醉漢校門旁鬧事,與九月兩件畢業校友疑似想衝入校內找老師談判,但都在警衛室被制止。另外一件就是十二月女學生被脫衣拍照霸凌,不過該件是女學生家長主動報案,並非校方通報。員警透露,新聞報得沸沸揚揚,但徹查結果,校方五年來都沒啥報案紀錄,顯見傳聞中「校長把事情壓下來,不想張揚」的不妥作法應有其事。

(蘋果日報.中時電子報)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校外教學應體驗農漁生活

  中小學常帶學生到遊樂區去畢業旅行或校外教學,民間團體要求改到農村、漁村去住幾天。教育部表示,一0一年開始,中小學生每年要上四小時環境教育課,如學校要利用校外教學來完成,將鼓勵他們到農村、漁村去體驗。
  台灣農業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勝佳說,要讓學生對台灣土地有感情,應到農村去。日本、英國、紐西蘭等國家,都規定小學生每年要到鄉村去住幾天,體驗農村生活,台灣應有類似作法,並在《環境教育法》明訂。吳清基認為修法太曠日費時,但可有其他作法。
  教育部環保小組執行祕書張子超表示,依《環境教育法》規定,從一0一年一月三十一日起,中小學生每年要上四小時環境教育課,各學校可自行規畫課程,甚至以校外教學來達成目標。
  「要用校外教學上環境教育課,那就不能到遊樂區純玩樂。」張子超表示,如果遊樂區的軟硬體具環境教育功能,不反對將學生帶到那裡去;但教育部希望是帶到農村去體驗。至於農村、漁村的小孩,則可以到都會區來體驗。
  宜蘭頭城農場超過一百公頃,是熱門的校外教學地點。創辦人卓陳明表示,小朋友可以戴斗笠、穿著農夫裝去體會插秧、割稻、種菜、摘果等農村生活,學到很多生活能力。
  高雄市英明國中校長呂淑媛表示,「有安排上的困難」,老師喜歡知性之旅,但學生不喜歡,「不喜歡就沒意義了」。
  苓洲國小校長翁慶才也認為,到遊樂區有不一樣的教育意涵,與學生的生活模式比較接近,應顧及學生的需求又不失教育意涵;平常戶外教學就有安排農村或漁村的體驗之旅,畢業旅行如果全部安排農漁村之旅,學生未必能接受。
  呂淑媛認為,農漁村體驗之旅可以穿插,但不宜太多,況且場所的容納量及住宿都是問題。
  專家表示,日本從二00八年開始,每年編六百億日幣(約台幣二一0億元)經費,要每個小學生到農村住一周,台灣應該跟進。
  景文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副教授顏建賢表示,日本一九九九年通過《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將農業定位為「全民農業」,並鼓勵中小學環境教育課程納入「農場體驗」。
  二00八年起,日本農林水產省、文部省、國土規劃省跨部會合作,讓二萬二千所小學的學生,每年到其他縣市農村去住七天,深入瞭解農民生活及農業生產,帶動農業振興。
  「台灣有六十七個休閒農業區,每個有三百到六百公頃,另還有一千多個休閒農場。」顏建賢說,以台灣現有狀況來說,空間不是問題。且台灣農業得以振興!
  但台北縣莒光國小校長何建漳說,多數學校小一到小五校外教學,不會到遊樂區,而是帶到附近農場、漁村;只有小六生才會帶到遊樂區去畢業旅行。教育部想扭轉學生到遊樂區的狀況很不容易,遊樂區也不太可能因此調整設備變得有教育意義。畢業旅行通常是二天一夜或三天兩夜,仍然可以去遊樂區玩,再利用半天上環境教育課。譬如到劍湖山遊樂區,第一天純玩樂,第二天再到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或南投地震博物館去體驗。

(中時電子報)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洪蘭:別急著找孩子的興趣

  一位媽媽說,為了找出孩子的潛能,她每天加班賺錢,送孩子去上才藝班。每個月3萬元學費,她花了8年,孩子仍找不出特別的興趣。她問:「還要多久,興趣才會出現?興趣定型後,能改變嗎?」
  人的興趣一直在改變。1995年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就是幾經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他有個朋友更厲害,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大學一年級念機械工程,後來覺得工程太呆板,轉去念物理,又發現他最愛的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所以轉修數學,又覺得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所以轉去念藝術,又轉去念建築。建築既是藝術又是科學,建築設計要用到物理和數學的知識,建築藍圖的繪製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但是他又發現,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建築師的理想,反而要聽雇主的意見,覺得很挫折。他發現對建材所表現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所以轉去念材料科學。兜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工程,但是這經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畫專家。他知道造型的美感、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工作者的心情,因此開始做綠建築。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真正的興趣自己會出來,就像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一樣。彼得學鋼琴中斷過4次,他說心中一直有個聲音纏繞著他,但不知道是什麼。他吃不下、睡不著,只好從史丹佛大學退學去尋找,最後成為音樂家,並與父親在洛杉磯演出。他父親開玩笑說自己是來「驗收鋼琴學費的投資成果」。可見父親也花了不少錢。
  人的興趣是要花時間去尋覓的,它可能隱藏在很多面具之下,但只要是真的,終究會浮現出來。反而是出現後,人不見得有勇氣去走這條路,因為往往不容易走;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喜歡走阻力最小的路。
  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吳季剛成功最大的功臣是他母親,她有勇氣抵擋閒言閒語,保護吳季剛走跟別人不同、卻是他衷心喜愛的路。

(天下雜誌)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再傳霸凌 (桃園)

  日前才爆發女學生遭同學強拍裸照的桃園某國中,再傳一生慘遭霸凌!國三生「小胖」,上個月放學前遭同學毆打、腳踢,哭著求饒不成,還被垃圾桶蓋頭,施暴者並用手機錄下霸凌畫面PO上網。影片流傳一個半月,校方才知情,請雙方家長到校,並對動手及PO網學生記兩大過處分。被害學生家長相當低調,對學校的處置沒有特別意見。
  儘管連續發生霸凌事件,校方仍強調,本案屬單一偶發事件。於朝會時將向全校宣導,告訴學生如何保護自己以及防霸凌求救管道,對於受害學生也會進行輔導。
  教育處表示,學生若在校長期受欺凌,可以撥打霸凌求救專線,桃園有0三─三三二二一0一轉七四五一魏老師專責處理,另有0八○○七七五 八八九志工服務台也同樣受理。
  依教育部問卷調查,疑似長期遭到同學欺負的學生比率,從前年的七%下降到今年的二%,但以九十五萬名國中生估算,仍有上萬名國中生疑似被霸凌,教育部校安中心一年卻只接到十幾件通報,凸顯校園裡存在許多不為人知的黑數。
  教育部正緊急研擬「校園霸凌防治法」,部長吳清基將邀集全國廿五縣市教育局處長及法務部、警政署等單位共同研商,由於國中小的主管機關是縣市政府,教育部還擬祭出扣減地方補助款手段,強迫縣市正視。
  教育部軍訓處長王福林表示,反制校園霸凌首要處理的是校長及老師視而不見的問題,但目前只能管到校長或老師的考績及續任,都無法發揮立即有效的效果。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呼籲校方和老師必須落實透明化的校安通報,結合警政體系、家庭教育,共同預防霸凌事件。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指出,很多個案已遭霸凌一段時間,孩子不敢講,學校及導師又沒有察覺,顯見第一線老師在處理霸凌事件的專業極為欠缺。教育部應加強老師的在職訓練,並讓社工體系介入,增聘輔導、社工人力,讓學校具備評估校園霸凌的能力。
  王福林表示,霸凌行為的界定有四項指標,分別是攻擊行為長期反覆、具有故意傷害的意圖,兩造勢力不對等、呈現對生理或心理侵犯的結果,老師發現了嚴重的暴力行為無法處理。他舉例說,有同事的孩子唸國中,學校籃球場卻長期被小混混把持,根本無法使用,目前已由警方介入處理,校長應該和管區及少年隊有更多互動,才能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東華大學教授、教育部反霸凌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李明憲表示,最新的霸凌未必都訴諸肢體暴力,例如網路攻訐或聯合全班排擠某同學等,都算是霸凌。
  隨著社會進步,霸凌不再只有肢體行為,語言霸凌,網路霸凌,性霸凌都接續在校園發生。就連象徵公權力的教師,也可能被暴力波及,無怪乎教師沒有意願處理霸凌事件,學生也不信賴教師,全國家長團體副理事長林文虎坦言,「一個老師和學生會出現對打的事情,老師在講台上、學生在講台下,居然到比武場上去較量,一定出了問題,這部分一定要去協助。」
  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指出,教師第一時間敏感到孩子被欺負,介入輔導才是關鍵。但現實的狀況是教師只忙著升學輔導,老師不處理霸凌有兩個狀況,一個是專業不足,沒有能力,有些教師甚至是教室裡面最後發現霸凌的人,二則是教師沒有意願,如何強化教師知能,有其必要。

(中時電子報.自由時報.中廣新聞網)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580學生1輔導師 霸凌逐年增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資料,兒童受虐通報案件和去年相比增加了4成,高達9千多人,而學生求助無門的其中原因,竟然是因為輔導老師不足,平均每15個班級,580名的學生,分配到一個輔導老師!
  以日本校園謀殺事件為題材的電影告白,敘述一名國中女老師的孩子在校內被學生殺害,為了復仇,她在課堂上宣告將制裁學生,這部電影以第一人稱獨白呈現,揭開校園霸凌的狀況。
  議員:「那你刀子,剪刀要做什麼?」遭霸凌陳小弟(2010.11.23):「就下次,要是他們再弄我,就把...。」
  桃園一名小六男同學,被7、8名學生欺負,睡夢中還會不自覺出現防禦性動作,還在接受精神科治療。而這個月桃園國一女生,被同班女同學聯手霸凌,4個人毆打被害人,甚至還把她推進廁所強拍裸照。

(TVBS)

校方:勿找麻煩 (桃園)

  「議員,你不要找學校麻煩!」縣議員調查桃園某國中女學生遭霸凌拍裸照事件,她嘲諷校方的態度就是這樣,只說有通報教育處,但配套都沒做。打人的學生照常到校上課,被打的卻躲在家中身心受創,求助無門。這種不夠積極的態度,能給被害學生什麼幫助?
  縣議員劉茂群指出,學校只說已經通報教育處,沒有老師關心或連繫,心理輔導也沒有。警方只做完筆錄不聯絡,打人的學生沒有受到應有的懲處。
  被害學生家長於七日上午先帶女學生到醫院驗傷,由女警陪同作筆錄。約下午一點學校獲悉此霸凌事件,兩點向教育處通報。劉茂群質疑學校通報後做了什麼事?如何改善?
  「學生很單純,不知道打人拍裸照是犯法的事。」劉茂群說,另兩名圍觀同學知道自己恐怕也有事,害怕得不斷哭泣。「她們就是不懂法律嘛,沒人教她們做了這些事的嚴重性。學校的品格教育到底有無落實,我真的很無力。」劉茂群想知道學校事後的處置方式,卻被拒於門外,「家長單方面的說法,我也必須去求證啊,但學校就是不肯面對;這件事若是事實,被害者該怎麼辦?」學生仍不敢到校,是否應在輔導轉學前讓學生分班上課,也沒人說得清楚。她認為學校在迴避、粉飾太平。
  「校園霸凌的申訴管道在哪?」「其他學生看到這件事情的發展後,會選擇隱忍還是把事情說出來呢?」劉茂群憂心地說,她也不滿警方受理後沒有積極作為。
  警方強調,會不定期到校園宣導安全,裸照部分確定沒被PO上網再刪除,也會有少年隊查訪相關安全事宜。
  「我以為只會被打一次,沒想到從星期四下午把我打到星期五下午,每節下課時間我都想要跑去校長室旁邊躲起來,讓他們不要找到我。下課前,我用拖延戰術暗示老師,如果有同學要打我,我該怎麼處理,可是老師沒有發現當時我透露求救的訊息。」人本教育基金會中部辦公室工作人員曾芳苑表示,這位被霸凌的同學被打到尿失禁,老師都還沒發現。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批評教育部用不同政策名稱做校園輔導,包括友善校園等政策,但卻沒有新的人力進駐,國中每十五個班僅配置一位輔導老師,平均五百八十位同學共享一位輔導老師。
  很多被霸凌的個案,老師應該都可以及早發現,但是都錯過時機。馮喬蘭表示,校園資源系統要更完善,輔導資源和學校社工都要增加人力進駐,並結合社會資源。雖然有家庭教育中心、青少年福利中心等教育機構,但學校是學生一天中待最久的場所,不是所有工作都由老師來做,是要讓學校機制來協助學生,安排專業諮商輔導人員進駐校園。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秘書長符慧中則表示,台灣政府缺乏社會教育,太多家長不知道怎麼跟小孩對話,也不知道怎麼跟學校對話。現在學生行為很多都超過老師的專業能夠輔導,應要有更多社工機構進駐。台大社工系主任古允文表示,過去台北縣市有社工進入學校的措施,但僅做為學校和社區的橋梁,並非針對個案做輔導。
  教育部長吳清基則表示,霸凌事件顯示學生在法治和生命教育的不足,已函請學校加強訓輔。社工是事後輔導工作,積極面還是要從學校教育著手,並針對老師專業輔導知能不足的部分進行在職進修。

(中時電子報)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華語閱讀台灣墊底

  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舉辦,影響全球教育方向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評比,每3年舉辦一次,共68國參加,超過1百萬學生接受評量。評比報告出爐,台灣在兩岸三地成績墊底,15歲青少年的閱讀素養遠不及首次參加的上海。
  《親子天下》雜誌透過問卷調查國中國文老師教學現況,了解台灣語文教育盲點。台灣語文教育走錯方向。當基測與國際評比都強調「能力」而非檢驗背誦性的「資訊」時,仍有高達7成5老師認為背誦與反覆練習較容易取得高分。
  國中國文課程設計中,絕大部分仍以文意理解、語詞解釋、形音義與修辭為主,其次是考試與背誦。最符合「能力」指標,能訓練思考、判斷與表述能力的討論分享、活動,占比偏低。
  超過半數的老師認為教學最大挑戰是「學生語文能力低落」,所以準備了更多教材、以傳統記憶性的考試來提升學生能力。
  「選擇題」的標準答案主導了國文課教學,國中教師普遍透過「考試」來「教學」。
  PISA的報告顯示,閱讀動機是影響孩子閱讀能力的關鍵因素,重要性甚至超越家庭社經條件。台灣的語文教育還在用反覆練習與背誦追尋「標準答案」,讓國中生缺乏歸納推論、詮釋整合、評估判斷的能力,是導致台灣在評比上敬陪末座的主因。

(台灣立報)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補校課程應調整

  隨著國中小補校成員從失學民眾轉為新住民,學者認為「補習教育」的名稱已經不合時宜,課程、教材都有調整的必要,相較於先進國家把新住民教育視為識字教育,補校教育定位有必要重新思考。
  國立中正大學教授胡夢鯨指出,「補習教育」是早年針對失學、顛沛流離國軍的補償教育,現在市面上補習班也很多,「補習教育」名稱容易混淆,應該正名、調整。目前補校所使用的課程、教材,是沿用白天國中小學課綱內容,不是針對成人關鍵能力指標所設計,成人應有不同的能力指標,而不是只做基礎學力訓練。新住民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不只是識字,還強調外語、資訊、生活科技等功能性識字,才有助於融入社會。
  新埔國小補校主任陳則明說,補校老師都是由白天教小朋友的老師兼差,白天班級經營需要花心思,補校學生學習精神佳,但成效較慢;胡夢鯨認為,在國小老師兼任補校老師的部分,政府應該編列經費,讓老師加強成人教育進修、培訓專門師資。
  社會環境變化,國中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生成為主要族群,九十八學年度國內國小外籍配偶比率達六成六,北縣則高達七成。
  台北縣教育局分析,國內失學就讀補校的民眾漸減,國小補校新住民生增多,主要是基於取得身分需求,依內政部公布的「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基本語言能力及國民權利義務基本常識認定標準」,上課滿七十二小時,符合認定標準,新住民學生就會逐漸流失。
  在台灣上國小補校的新住民,不少是在母國已經取得大學學歷,基於身分、就業需求,或為了增加中文能力、認識台灣社會,才會上補校,因此常出現開學時人數爆滿,下學期只剩不到三分之一;也有不少新住民媽媽是為了親子教養需求,希望能陪孩子學習。
  新埔國小補校主任陳則明說,本國籍學生幾乎都是六、七十歲的阿嬤,很少有青壯年,更少見男士,人數減少有越來越難成班的趨勢。
  為了協助新住民適應台灣社會,不同於本國籍學生須有卅人才能成班,新住民十五人即可成班,但新住民往往因為家庭、工作等因素,導致上課人數減少,迫於現實,不少班級成為台灣阿嬤、新住民媽媽的混合班,學生程度不一,對老師授課是很大的挑戰。

(自由時報)

反常態編班 國中遭控訴 (新北)

  教育部明文規定國中小必須常態編班,但有老師控訴台北縣重慶國中,假能力分組之名,針對國三學生進行能力編班,成績好的A組教室在導師辦公室旁邊,成績較差的B組教室卻外放到資源回收場附近,「這種做法恐怕會製造更多的廖國豪!」
  教育部長吳清基批評,「常態編班是國民教育的原則,若校長無法堅持、向家長屈服,不配考績甲等、考績也不得甲等!」教育部國教司表示,台北縣政府必須在一週內清查並回報,如果有違法,不排除依法督導,並懲處校長等相關人員。
  台北縣重慶國中教師李俊德質疑,重慶國中打著分組教學的名義,以學生的英文、數學、自然三科成績統包方式,分成A組和B組,似乎給學生貼上標籤。多次向校方溝通,但無法改變,他向台北縣教育局等單位申訴,教育局卻袒護校方。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指出,今年針對國中現況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全國有五成一的國中沒有落實常態編班。
  吳清基表示,教育部已發文到各縣市教育局,要求落實常態編班。家長不該炒短線,認為能力分班對孩子有利,「從教育現場觀察,能力分班的孩子相對自私、壓力大、只重視智育,對於全人教育是相當不利,常態編班的孩子相對較健康。」
  教育部國教司科長武曉霞回應,教育部會持續監督地方政府。
(自由時報.民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