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推動敬師月反霸凌

 
  校園霸凌事件沸沸揚揚,教育部端出防治策略,但有青少年直呼「很瞎」。例如,喊出推動敬師月、祖父母節、辦理師鐸獎「重振校園倫理」,在三百人參與的網路票選中,被選為解決校園霸凌的最「瞎」政策。
  教育部軍訓處長王福林回應,每項業務各有核心重點,祖父母節、師鐸獎和重振校園倫理有關係,但不密切,不是防治校園霸凌的主要推行項目,青少年可能有所誤解。反霸凌是從法治、生命、人權教育來重振校園倫理。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舉辦「校園霸凌」審議民主會議,邀集廿五位有霸凌經驗的青少年及十二位各界專業人士與談,並將遞交建言書給教育部。
  與會青少年分析校園霸凌問題的因素包括,師生關係崩解,學生普遍不信任師長,傾向自行解決問題。校園獎懲系統失能,學生對記過處分無所謂。學生對各項霸凌政令反感,認為只是政府在「喊口號」。學業成就差者不受尊重,教育現場封閉、校方堅持「家醜不外揚」等。
  台少盟指出,重振校園倫理、營造友善校園、禁絕校園霸凌為三大主軸,也包括推動多年的敬師月、師鐸獎,以及祖父母節等,令人質疑流於形式及口號。
  「真的『很瞎』,政府跟不上時代」,與會吳姓青少年認為,反霸凌政策制訂過程,沒有問過學生真正的想法。他坦言自己霸凌過同儕,最深的感觸是,有些老師以成績將學生分類,而他自認行為表現不錯,但可能學業表現不佳而未獲師長肯定。

 
  臺少盟與臺北市社會局舉辦校園霸凌審議民主會議,發現校園仍然存在教師解決霸凌問題的能力和敏感度不足,以及缺乏輔導資源和支持系統等問題,建議必須強化校內輔導系統功能和培養師生因應校園霸凌問題的能力。加害者與受害者往往只能受到記過或退學處分,無法解決霸凌問題,應該檢討少年隊進入校園的時機,學校必須發揮要教育輔導的功用,不要一開始就讓學生進入司法矯正程序。
  與會青少年代表李卓育表示,許多學校都以較形式化的方式來反霸凌,但是等到發生霸凌事件,又希望把事情壓下來不往上通報。另一位曾欺負其他同學的青少年代表吳志豪也說,老師大多以學業成績為導向,使得成績不好的學生得不到尊重和讚美,才會去欺負成績較好的學生。
  臺少盟也調查發現,近8成網友認為教育部期盼以重振校園倫理來解決校園霸凌問題較為形式化,臺少盟秘書長葉大華建議只有打破威權不對等的處理校園霸凌方式,創造師生互相協商溝通的機制,才有助於解決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