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是什麼?元智大學一門通識課中,修課學生對「大學生」認知是:「十八分」、「腦殘」、「宅男」、「援交」及「爆肝」等;少部分答案是「出國進修」、「英文檢定」等。當前大學生對自己的看法貶多於褒,不覺得值得驕傲。
元智通識中心教師鍾秋玉說,以前四、五年級生(民國四十、五十年代出生者)上大學不容易,一旦上榜,家裡可能貼紅榜、請客、放鞭炮等;他們也認定自己是社會菁英,未來要承擔國家發展重任。現在大學錄取率超高,十八分就可進大學,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與評價也變成「負面多於正面」。
「路上都是大學生,大學生真的沒什麼!」元智中文系三年級學生賴欣怡說,她看到連「援交」都是同學認定的大學生印象時,覺得很好笑,但事後覺得深受衝擊。她擔心,自己都不看重自己,「別人會怎樣看待我們?」
鍾秋玉在元智每學期開二學分「社會心理學」通識課程,已連續開三年、六學期,上到「社會認知」單元,她要學生五、六人一組,討論「大學生是什麼」,再將共識寫在白板上。這學期開兩班共一二八人,主要是各系大二到大四學生。
白板上的「大學生」意象是什麼?「自由」、「十八分」、「宅男」、「腦殘」、「援交」、「蹺課」、「爆肝」、「夜唱」、「夜衝」、及「網路連線遊戲」等負面形容詞占多數。「出國進修」、「原文書」、「英文檢定」等正面說法是極少數。
鍾秋玉說,修課同學對「大學生」議題反應差不多,大多數是負面看法;有人說要好好掌握時光學習,僅是「鳳毛麟角」。
但「現在大學生還是有自省能力!」鍾秋玉表示,她告訴學生,在人類文明史上,發展到一定地步後,須要突破,才成立大學,大學生是為解決人類問題而儲備人才。學生聽到這一段,「坐姿都變了」,顯示聽進去了,會「反省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