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不服管教 小五生暴力反抗

一名青少年從小受寵,升上國中後,不滿媽媽管教,隨手拿起牙籤筒、鉛筆盒摔到媽媽身上。一名青少女則因媽媽反對染髮、外宿,動手拉扯媽媽衣服、頭髮,甚至把媽媽胸部捏到瘀青。精神科醫師提醒,類似「權威違抗症」的青少年已有增加趨勢,普遍特徵是以暴力反抗管教。
接獲上述兩例個案的中心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李光輝認為,青少年攻擊父母仍屬少數個案,因為家長是青春期的學習對象之一,青少年不會任意毆打父母,常見是不服管教,大吼或亂丟東西,有些則類似該名青少女,有情緒障礙問題,稍一不滿就對媽媽動手,問她為何動手,她僅說:「不小心」。
提出警告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郭豐榮指出,過去很少接獲青少年對父母施暴個案,但近三、四年,一至兩週即新增一例初診個案,最小施暴者才小五。雖然國內尚未有第一線數據統計,但臨床觀察發現,類似案例開始竄升,以網路成癮族明顯增加,他們通常拒絕上學,開學第一個月是常見引爆時機。
郭豐榮解釋,網路成癮族退縮在家,休學或經常曠課,拒絕和父母溝通,若父母企圖強硬介入,關閉網路、拆除電腦,親子就會發生激烈衝突。
媽媽是主要照顧者,九成遭毆者是媽媽,施暴者以青少年居多,青少女較少;施暴時通常把父母推倒在地,更甚者一拳揮去,由於不是故意暴力,傷勢都不嚴重,最多是瘀青。
郭豐榮提醒,父母剛開始被毆,可能退縮不再管教,青少年會以為暴力有用,陷入惡性循環,臨床上有家長每兩、三週被打一次。青少年對父母施暴,可能是親子管教的過與不及,有的父母很少約束孩子,等到青春期想管教,孩子根本不聽話,另一類則從小以強硬方式管教,孩子年紀小無法反抗,等到體型漸長,就會動手反抗。父母若有衝突或家庭氣氛不佳,也可能影響孩子。
李光輝建議,父母被毆必要時需找第三者介入,若青少年有精神疾病導致情緒失控,暴力相向,必須先接受藥物治療,若排除精神障礙,也可與專業人員討論如何改變親子相處之道。


孩子動粗 部分問題在父母
根據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統計,去年未成年青少年對父母施暴的家暴案例已突破個位數,今年一至六月已有八例。家暴中心分析,青少年施暴不僅因為不服管教,相較成人施暴者,施暴青少年反而是輔導對象。
家暴中心主任江幸慧指出,九十四年未滿廿歲青少年對父母施暴的案例共五件,九十五年躍升為廿件。她認為,前年迄今年六月的數據無法看出此類個案有急遽增加的趨勢。
江幸慧說,青少年施暴原因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代替父或母的角色,例如有名青少年個案母親好賭,孩子必須肩負還債重任,施暴是因為要「管教」,希望母親遠離賭博。
其次,有些青少年施暴是因為父母沒有滿足其需求,例如父母給的錢不足以支應經濟開銷。另一種則肇因於管教衝突,也有可能是青少年從小遭暴力相向,體型漸長後,以此回應。
青少年施暴的案例往往需要投入更多人力,深入瞭解各個家庭的狀況,尋求改善空間,輔導重點也鎖定在施暴青少年身上,必須先瞭解施暴原因,才能有具體輔導措施,例如是否可以修正家長好賭的行為,避免孩子施暴。

避免親子衝突 上網先訂規則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表示,依該會的兒少上網行為調查報告,有愈來愈多小孩沉溺於網路世界。但網路成癮、或一般以暴力反抗管教的狀況,也反映父母沒有拿捏好及時管教孩子的時機和方式,等到想管教時、孩子因為不習慣便會想反抗。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網路成癮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逐漸形成的,父母可在孩子最初接觸網路時就訂下管教規則(例如每天可以上網的時間、可以上網做的事情),且有原則地執行。如果一開始父母都不管,等到發現孩子成癮後才強力介入,不習慣接受約束管教的孩子便會想抗爭。
彰化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系高淑貞教授指出,現今少子化社會,孩子生得少,父母要面對的親子關係挑戰及變數卻更多,親子關係的衝突與對立有增加趨勢。例如有些小孩是「拒學」或是「懼學」,還有些小孩可能是無法控制衝動情緒,更有許多小孩有「過動」傾向,會有較異常的對立行為,還有些家長可能過於寵愛,希望孩子成長獨立,卻欠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能力,各種衝突的原因複雜,必須就個案探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