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對教育部提出糾正,認為5年5百億計畫造成大學院校教學資源分配不均、重研究不重教學等現象,鼓勵學校提升研究,晉升國際大學的計畫,出現制度性問題。
查案監委葛永光指出,5年5百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其中一目標是「5年內至少10個研究中心或領域居亞洲一流」。但日前卻傳出政大校園研究中心一棟接一棟,就連社會資料中心都被迫轉型,讓位給國科會等研究單位,並將15萬冊藏書下架。政大學生會表示,研究中心陸續成立,外表好像愈來愈像研究型大學,然而光鮮的外表下,只是國內高等教育向「錢」看齊,為了爭取國科會研究經費與5年5百億。學生會認為,老師大多受評鑑、評分、獎懲等制度局限,常常忙碌不已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辛苦。
東吳大學某副教授也曾表示,大學教師的研究有其自主性,本來就不該受到教育部「補助」的箝制,但這些獎勵大學的計畫,卻讓教師為了迎合教育部,生產出大量的「產品」,扼殺了教師的自主性。
除了讓教師背負生產研究成果以爭取經費的重任,葛永光表示,5年5百億是「贏者通吃」政策,學校獲補助經費大幅增加,可吸引優秀教師,學生選填志願也會受影響,校際間資源差距日益加大。計畫審查指標偏重科學研究等量化指標,讓大學出現「重研究不重教學」現象;偏重人文領域的政大、偏重藝術領域的師大,卻要和設有醫學院、工程、生化學院的大學相比較,競爭明顯不公平。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英也曾表示,人文社會科學和理工科系有本質上的區別,僅以國外期刊論文的投稿比例作為評判標準,忽略學科的本質和彼此差異。
為了獲得經費,學校也會鼓勵教師儘量發表論文或者承接國科會的研究案,有些新進的助理教授表示,剛進學校時本來想慢慢做研究,但學校會以「對教師研究生涯比較有利」等理由,鼓勵教師爭取研究案。
葛光永表示,很多學校把「研究」當成唯一的指標,教授們投其所好,拚命發表論文,影響正常教學。
監察院也發現,5年5百億經費,從95年到97年用於補助購置碳粉匣及墨水匣居然超過億元。究竟是否經費過多造成浪費,曾任研究助理的吳小姐表示,許多項目無法報帳時,會以文具或耗材發票提報,將經費挪作他用。雖然制度希望將弊端降到最低,卻往往產生更多問題。
(台灣立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