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甄選入學求公平


大學甄選入學分「個人申請」及「繁星推薦」兩種,前者由各系所從書面資料、口試、筆試中選擇評分項目,也讓外界質疑其客觀性,認為審核委員可能因書面資料製作精美、與申請學生有交情或個人主觀喜好等因素,影響申請學生的錄取與否。
交通大學招生組張漢卿組長表示,若審核委員與申請學生為三等親內,會要求迴避;清華大學招生組組長王盛麒也說:「大部分老師不會因學生書面資料製作精美而影響錄取結果,主要是看學生的潛力與資質。」比起指考,甄選入學較有彈性,可降低入學門檻,學生也是經由老師們共同討論才挑選出來,「我們不會砸自己的招牌。」
個人申請多為2階段審查,分別為筆試和口試,台灣大學口試時為避免審核委員太主觀,要求口試評分項目如學生潛能、興趣、校系認同等,各由不同審核委員專職評分。
擔任甄選入學訪視委員的清大教授周懷樸表示,許多系所為避免主觀意識,會將審核委員與學生打散,並多次開會討論。如清大材料系會先開會討論錄取原則,接著讓審核委員分組面試,評分後各組審核委員再交換意見,最後才交至系務會議;電機系則是將審核委員與學生分組配對,讓組與組間的差異性減少,避免主觀判斷影響評分。
訪視委員考察發現,美國大學採全面申請入學,史丹佛大學甚至有15%學生來自社會底層。周懷樸表示,這種情形在美國是常態,而不同背景的學生聚在一起,可以激盪更多不同觀點,「家境差的學生也有很優秀的,個人申請能讓他們有更多機會。」
個人申請除考量學測成績跟高中學業表現,也會依家庭狀況、居住地區來衡量,如交大、清大部分系所優先錄取低收入戶,也會以區域平衡概念錄取離島、東半部學生。周懷樸表示,未來會加強個人申請,藉由教育部的訪視讓制度更完善,「希望多元的學生背景能營造出更好的學習環境。」

沒有留言: